(四)深陷泥潭,腾讯收购?3A大厂育碧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11-10 游戏评测 投稿:管理员

梨子GM手游盒子(高返利版)

梨子手游盒子是专属领福利平台APP,通过盒子可领取满VIP元宝...

01
狼来了!维旺迪危机

第一期「法国巨头的纯真年代」:点击跳转

第二期「攻占美国,育碧帝国初长成」:点击跳转

第三期「信仰之跃」:点击跳转

当育碧逐渐成为开放世界游戏公式化的流水线大厂,玩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育碧对玩家的态度还算诚恳,不糊弄,不跑路,也比较听劝,但另一方面,当育碧沉溺于那套游戏速成公式中无法自拔,游戏的品质就永远在优秀和及格之间徘徊,再无惊艳的作品问世。

于是一边玩育碧的游戏一边吐槽,就成了玩家的日常。

直到“维旺迪危机”来袭,玩家才忽然意识到:

就连嫌弃的育碧罐头,自己也恐怕要吃不上了!

02
第一场危机

其实早在维旺迪之前,EA就耍过类似的伎俩。

2004年,EA公司秘密增持了育碧近20%的股份,育碧高层对此一无所知,直到EA公开宣布前一天才得知。这使得EA成为了仅次于吉尔莫特家族的第二大股东,育碧意外地卷入了一场并购的漩涡。

这一消息带来了复杂的情绪:

一方面,EA这样的巨头公司的兴趣表明了育碧的价值;

另一方面,育碧内部大多数人并不愿意被收购:法国人本来就看不上“没文化”的美国人,而且EA当时在业界的名声就已经不佳,传言他们对创意不重视,只看重金钱。

而育碧认为最具价值的是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这种价值观的冲突难以调和。

消息在公司内部传开,让重视艺术、浪漫和独立精神的法兰西人感觉到恐慌。许多员工表示:“我们和他们不是一路人,如果他们接管,我就辞职!”

吉尔莫特兄弟一方面稳住军心,保持原本的开发步调,另一方面动用人脉相助,甚至出动了法国政府官员斡旋,竭尽全力阻止这一事件。

这场危机对育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就像悬在每个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育碧员工学会了更加专注和谨慎,尽量避免犯错,以防止对方有机可乘。每个人都坚守着独立自主的信念,努力制作更优秀的游戏,服务于更广泛的玩家群体。

在持有育碧股票6年后,EA在2010年悄悄出售了其股份,育碧的恶意收购威胁得以解除。

正是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育碧迅速成长成熟,不仅成功从Crytek手中收购了《孤岛惊魂》IP,并推出了自己的《刺客信条》系列。到了2009年,育碧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游戏公司,其雇佣的游戏开发人员数量位居世界第二。

谁知历史在11年后再度重演:2015年10月14日,维旺迪董事长文森特·博洛雷毫无预警地宣布以1.4亿欧元买下了育碧6.6%的股份,毫无预警的育碧上下对此消息感到非常突然。

以这件事作为导火索,维旺迪与育碧之间收购与反收购的战争正式打响。

03
维旺迪的算盘

说起文森特·博洛雷的大名,在法国可谓人尽皆知。生于1952年的他,是法国知名的富豪,拥有属于自己的同名企业——博洛雷集团。2014年,博洛雷正式接任维旺迪董事长一职,并持有维旺迪14.5%的股权,为单一最大股东。

博洛雷有两个外号,一个是“企业突袭者”,说的是他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最喜欢在别家公司里股权投资,然而再伺机恶意收购;另一个外号是“笑面杀手”,说的是他在交际中总是笑脸迎人,满嘴溢美之词,但是行起事来非常铁腕,裁起人来毫不心慈手软。

对于身家百亿欧元的博洛雷而言,豪掷上亿买点育碧的股份并不奇怪,不过是“洒洒水”罢了;但当博洛雷的持股比例上升到了10%,即意味着博洛雷已经代替育碧创始人吉尔莫特兄弟成为育碧最大的股权持有者——吉尔莫兄弟手中的股份只有9%。

根据法国法律,拥有超过30%的股权即可发起对上市公司的收购要约。

虽然维旺迪和博洛雷本人未置一词,但是大家都几乎确定了这是维旺迪意欲吞并育碧的开始。

维旺迪的表态温情脉脉,像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我们不会对育碧公司进行公开收购,也不会掌控公司控制权,希望和育碧建立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慢慢收购股份只是从战略角度与育碧合作的一种方式,我们将根据市场行情变化继续增持育碧公司的股份。”“我们将提供对育碧的全方位支持和投入。”

这只能让育碧愈发地警惕。

如果说曾经的EA只是声名不佳,那么维旺迪的名声则是声名狼藉了。

育碧CEO伊夫·吉尔莫特的反对态度旗帜鲜明:“我们认为维旺迪的战略是一个错误。这家公司不懂如何做大我们的公司,也不懂怎么运营好我们的公司。维旺迪完全不懂游戏产业,会使公司发展误入歧途。我们不想搭乘一艘注定会沉的船。”

对于维旺迪来说,从事游戏业务也许不在行,收购游戏业务却早已驾轻就熟。

早在1998年,维旺迪便收购了雪乐山(Sierra)和暴雪(Blizzard)。2008年,维旺迪又收购了美国游戏巨头动视(Activision) 61.5%的股权,并将其与旗下暴雪合并,创造了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动视暴雪”。

互联网媒体的兴起,使维旺迪原先的主营业务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付费电视台Canal+和环球唱片的营收和盈利均增长缓慢;加上2008年当时尚有的电信业务SFR遭遇法国电信资费大降价的问题,现金流一度发生困难,这也是维旺迪将动视暴雪出售的主要原因。

自从 2013年出售了旗下的动视暴雪之后,维旺迪虽然账面上一下子多出了82亿美元,却失去了在游戏界的一席之地。动视暴雪在获得独立后的迅猛发展,又让维旺迪追悔莫及。

在原有核心业务依然不见起色的情况下,维旺迪上位后重新押注游戏产业,计划通过其传媒和内容等领域的多方位协同,打造一个文娱产业的航母矩阵。同在法国、手握多个优质IP、处于稳健发展期的育碧正好是集团扩张游戏界版图的一枚有力棋子。

吃掉育碧,正是维旺迪完成企业新战略的重要一步。

维旺迪旗下的业务版块

而育碧这边汲取了从EA收购事件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尽量不让外界的纷扰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作,继续专注于游戏事业,并将其作为最好的防御方式。

04
难兄难弟

2016年2月,维旺迪席卷了手游公司Gameloft的股份,宣布已获的公司的实际掌控权,Gameloft的高层集体辞职。博洛雷把他的手下安排进了Gameloft的董事会,这些董事会成员都是维旺迪的高管,没有一个是游戏业老兵。

管理层大换血,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让Gameloft的员工人心惶惶,人才大幅流失。这仿佛预示着育碧一旦被收购,也会迎来相同的剧情。

而事实上,Gameloft与育碧也曾经是兄弟公司——Gameloft董事会主席兼CEO 米歇尔·吉尔莫特就是吉尔莫特五兄弟中的一员。虽然分了家,但双方业务关联性很强,Gameloft当时主要业务就是将育碧的大作手游化。

在维旺迪全面接管Gameloft之后,两家公司就再也没有了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维旺迪很清楚,收购Gameloft对于构建自己的游戏臂膀,无论从产品实力还是市场份额角度看,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2016年3月,维旺迪持有的育碧股份就达到了15.7%,5月份达到了17.7%,6月份达到了20.1%……到了2016年底,维旺迪已经拥有了育碧25%的股份和近23%的投票权。

看来这已经是维旺迪对育碧动手的倒计时了——对于财大气粗的维旺迪而言,再收购育碧5%的股份似乎并非难事。

事实上,维旺迪并没有看上去那么阔绰,收购育碧远没有收购Gameloft那么简单:相比Gameloft约7亿欧元的估值,育碧当时市值超过30亿欧元,盘子更大;而且比起管理不善、颓势明显的Gameloft而言,育碧的业绩更加稳定,股价下跌的概率不大。

而维旺迪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活钱可以运作——为了快速收购Gameloft,他们不惜用手里剩余的暴雪股票套现了11亿美元。

从左至右

Gameloft前CEO米歇尔·吉尔莫特

维旺迪CEO文森特·博洛雷

育碧CEO伊夫·吉尔莫特

有人疑惑:明知道“硬上”会导致Gameloft管理层集体离职、人才流失、运营效率降低、品牌价值下降,还要去收购,难道这就是博洛雷的作风?

在业界看来,维旺迪不顾 Gameloft 经营惨淡大肆买入,并不是真心想进军手游市场,而是通过消除这道“屏障”,或者应该说将其作为筹码来进一步完成育碧的收购大计,也就是说,Gameloft被收购之后做得好与不好,甚至会不会死掉,维旺迪根本就不在乎。

为了不让维旺迪得逞,育碧自己也是豁出去了。

CEO伊夫每逢采访必定会狂怼博洛雷,表明反对收购的立场,彰显“独立精神”的可贵,这对于一个堂堂国际知名企业的老总来说,也不是件常见的事情。

“游戏产业最需要的就是创意、灵活决策和冒险精神。育碧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得益于独立的运营模式,不受任何大集团的控制。维旺迪根本不懂游戏,如果控制权落入维旺迪手中,那么育碧的独立精神就不复存在。”

这样的宣传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舆论纷纷导向育碧这一边。考虑到被维旺迪买下的育碧不一定能保持好业绩,股东们可能会谨慎观望。

一直在嘲笑育碧游戏bug多和服务器糟糕的玩家们也纷纷在这个时候回过神来:如果维旺迪收购了育碧,不懂游戏的管理层一定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榨干育碧最后一滴品牌价值,直接将育碧带向灭亡,那么玩家们恐怕连“黑”育碧游戏的机会都没有了。

没有新游戏可玩,也没有槽点可吐,那人生还有什么乐趣?曾经毒舌的玩家们收起了刀子嘴,发起签名活动声援育碧,坚决抵制维望迪的恶意收购。

玩家们为育碧站台打Call:我们爱育碧

05
打响反击战

面对磨刀霍霍的维旺迪,育碧并不想做待宰的羔羊。

高层们四处奔走,与伦敦有实力的投资机构进行会面,与加拿大魁北克省省长接触,只希望在股东大会召开之前,让己方阵营所占的股份达到50%以上,击败维旺迪的阴谋——年度股东大会上,维旺迪势必将力保他们的董事会席位,育碧要想保住公司的自主权,就必须赢下这场战役。

在这个节骨眼上,育碧收购了知名手游厂牌Ketchapp(代表作《2048》)。

在别人眼里看来,这时的育碧更应该珍惜手头上资金来应对维旺迪的进攻,然而育碧有自己的盘算:收购Ketchapp,一方面可以在Gameloft被收购之后填补公司手游方面的空缺,另一方面可以给主要投资者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育碧还是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发展其他业务的,这对于提振投资者信心、稳定其手中的筹码不被维旺迪夺走起到了积极作用。

Ketchapp原创出品的手游《欢乐跳瓶》(Bottle Flip),是否很眼熟?

最终在股东大会上,伊夫成功获得了65%的支持率获得连任,维旺迪公司在这一次的股东大会上没有获得任何的席位,收购育碧的计划也就暂时宣布破产。

06
白热化的攻防战

在博洛雷的领导下,维旺迪在遭到挫败后一整年所做的事情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地大肆收购——在博洛雷看来,扩张是让业绩持续增长的有效方法之一。

事与愿违的是,在一次次吞并之后,维旺迪的股价仍然下降了3%,这让股东们对博洛雷的能力产生了质疑。

为此,维旺迪2017年的计划变得更有侵略性,收购的脚步更为激进和疯狂。

博洛雷尤其希望加大在广告和电子游戏行业的收购力度,在年内完成对广告公司汉威士和游戏发行商育碧的收购,希望通过这样的举措减轻投资者对公司战略、业绩和低迷股价的焦虑。

尽管维旺迪一再强调自己无意进行恶意收购,但其决心已十分明显。面对博洛雷志在必得的决心,很多媒体是这么写的,“育碧在年底可能再次面临被恶意收购的命运”。

育碧则以增长的业绩和两次股票回购抵抗维旺迪的恶意收购:2017年中,育碧公布年度财报,财报显示公司上财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双创历史新高,正式成为世界第一的游戏发行商;资本市场的表现也非常亮眼,股价频频攀升,达到历史最高点。

然而漂亮的数字对于抵御收购还是不足够的,育碧必须要与维旺迪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硬碰硬的博弈和较量——毕竟此时,维旺迪已经持有育碧27.3%的股份,获得骄人业绩的育碧仍然危如累卵。

与维旺迪不断下挫的股价相反,育碧的股价一路飙升

2017年9月,育碧耗资1.125亿欧元从商业伙伴手中回购了200万股自家的股票;10月,育碧又宣布与“投资服务提供商”达成协议,在年底前回购400万股股票。

吉尔莫特家族的股权和投票权的增加,令维旺迪收购成本急剧提升,有分析人士测算后指出,按此情况,收购育碧预计将耗资60亿欧元。这对于现金流越来越吃紧的的维旺迪来说,是一笔压力不小的开销。

到了2017的第四季度,维旺迪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离胜利越来越远了,萌生了知难而退的意向。

Gameloft的新任董事长兼CEO 史蒂芬·胡塞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及了关于收购育碧的一些内容。他指出维旺迪想要在电子游戏产业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接管育碧是最自然的解决方案。但是维旺迪也正在寻找其他项目,包括在中国寻找项目。他表示,如果维旺迪寻找到另一个花费可能只有10多亿欧元的收购项目,有可能会放弃对育碧的收购计划。

07
新的开始

没人知道育碧是什么时候和腾讯牵上线的。当人们听到腾讯入股育碧的时候,大多数国人的感觉是意外——这个听起来距离我们有点遥远的故事竟然就这样加入了“中国元素”。

2018年3月21日,育碧官方正式宣布,已经购回维旺迪全部持有的27.3%的股份,维旺迪承诺在5年内将不再购买任何育碧股票。

当日,伊夫·吉尔莫特在社交网站上发布自己与员工的大合照

兴奋地表示:We did it!(我们成功了!)

同时,育碧将与腾讯成为战略合作伙伴,腾讯入股育碧5%的股份,承诺不转让也不增加在育碧的股权。伊夫在感谢之余,表示会和腾讯进行进一步合作,准备“在接下来几年内将更多育碧的游戏系列带入中国”。

这场旷日持久的争夺战似乎就此告一段落,事情的结果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在育碧看来,腾讯不仅能帮助自己摆脱被维旺迪收购的危机,还能顺势获得一个非常好的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渠道;

在腾讯看来,育碧是比曾经收购过股份的Supercell、Riot、Epic更为重磅的合作伙伴,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国内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也是一个铺垫。

有了这个铺垫,让我们对最近发生的育碧有可能被腾讯收购一事不再那么惊讶。

但是好景不长,在维旺迪收购案了解时,玩家们对育碧的支持达到了最高,却又很快在后来的日子里不断下跌。

那么,育碧的口碑是如何一步步下挫的?

请关注野钓者,且看下集~

声明:野钓者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vipfengzivip@qq.com

猜你喜欢